分节阅读 367(2 / 2)

“子胥临去时,解下七星宝剑相送,但渔翁没要,渔翁说得很明白:抓到你比这剑值钱多了,我都把你救了,还要这剑干什么子胥说你既然不要剑,那能不能把姓名告诉我,以后一定报答,渔翁又说你是通缉犯,我是同伙贼,用什么姓名,如果以后有缘再相会,只需叫我渔丈人足矣。

“子胥拜谢,转身才走几步,又有些担心,叮嘱说如果有追兵,千万什么也别说呀渔翁说这你可心放心,我现在也是罪人,说完跳入江心,溺水而亡。紧接着,伍子胥又在濑水边得到一浣纱女的饱食,同样的叮嘱,同样的结果,浣纱女抱石自沉于濑水。伍子胥感伤不已,咬破手指,血书二十字于石上尔浣纱,我行乞;我饱腹,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老李听着,面色微微动容,看着我笑了:“小易,想不到你还知道这个古老的故事。”

我知道老李是意外于我这种身份的人竟然还懂这历史,于是笑笑说:“我这是小时候听老家说书的人讲的故事我从小就爱听民间艺人说书。”

“呵呵,我小时候也喜欢听说书的。”老李似乎觉得这个解释比较合理,比较符合我的身份,于是点点头:“嗯继续讲下去。”

看老李兴趣很浓,我就继续说:“伍子胥与东皋公、皇甫讷、渔丈人、浣纱女四人可都是萍水相逢呀但对伍子胥的帮助,却都是大恩,其中东皋公、皇甫讷、渔丈人是楚国人,浣纱女是吴国人,东皋公、皇甫讷是隐士,是学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知识分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渔丈人和浣纱女则是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国域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品德,那就是施恩不图报

“再后来,历史就按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继续了。伍子胥在吴国帮助阖闾夺得了王位,阖闾又帮助伍子胥攻入楚国,掘墓鞭尸,报仇雪恨。伍子胥此时已是吴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了,于是他开始报恩。伍子胥率军围攻郑国,郑国告急,郑定公宣示:能退吴者,不吝上赏。谁知此时渔丈人之子恰在郑国,持桡径至吴军大营面见伍子胥,伍子胥即日下令,解围而去。郑定公大喜,封渔丈人之子以百里之地。

“应该说伍子胥算是对渔丈人报恩了。他又路过濑水投千金于水下,适遇浣纱女之母在水傍哭泣,问明原由后,军士从水下取金交给浣纱女老母资其安度余生。应该说伍子胥算是对浣纱女也报恩了。伍子胥回军时特意从昭关经过,遍寻东皋公和皇甫讷,但都已无踪无迹,远离此地了。”

老李认真地听着,默默地看着我。

正文493第493章旁敲侧击

我继续说:“东皋公、皇甫讷用遁隐拒绝了报恩,渔丈人、浣纱女用悲壮拒绝了报恩,他们都把不图报做到了彻底。而伍子胥的知恩图报也是竭尽了全力,正因为施恩者和受恩者都竭尽了全力,才演绎出了如此绚丽的篇章。但物极必反,什么事都要有个度,同样是针对于施恩与报恩的问题,也不要走入极端,否则就会是一场悲剧。”

“关于这个,是不是也有个故事呢”老李看着我。

我点点头:“有,是关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老李说:“也是你说书听说的”

“是”我点点头。

“说说来听”老李说:“我倒是很想听听”

我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跟随他的许多人在流亡中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些功勋说白了就在是在重耳最困难的时候都对他施过恩。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他在晋文公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之时,割下了自己大腿肉做汤救了晋文公,重耳复国后,论功行赏,当别人都在互相比拼谁的功劳更大之时,介子推却躲回家中织草鞋,屡召不出。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文公能复国是由于他的贤德和各种条件成熟所致,这是天意,哪里是我们的功劳现在些人不明事理,争功夺利,我很瞧不起他们,我宁可终身织草鞋,也不贪天功为己力。母亲说那么你不去做官,总得跟君主见一面吧子推说,孩儿无求于君,见他又干什么母亲又说,好吧,既然你能做廉士,我难道就不能做廉士之母吗于是介子推大喜,负母入山,遁隐山林

“当然,如果此时介子推真是不愿见晋文公或者是不愿进朝庭,那么也应该给重耳写一封信,就算出于礼貌吧,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得明明白白,他应该有这个能力,或托一些朋友帮助表达让晋文公成全他的心愿,不管行不行,只要他做了,介子推就应该是施恩不图报的典范了。

“再说晋文公,如果心里实在不忍,那就把介子推隐居的山封给他,也就算是知恩图报了,双方都满意,美名双丰收,可他们偏偏都没有这样做,两个一根轴碰到了一起,于是火花产生了。

“晋文公是一个有恩必报之人。他带领军队搜山,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介子推则背着母亲在山中到处躲藏,就是不让你找到。晋文公越是找不到就越要找到,介子推是你越要找我,我就越不让你找到。几天以后,晋文公想出了一个绝招,放火烧山,介子推是孝子,他怕伤着母亲,一定从山里出来。大火烧了三天,结果是介子推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

老李听到这里,插话说:“这事我怎么听起来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一个为了报恩而逼死了恩人,一个为了别报恩而害死了母亲和自身,两个人真是闹出了一场荒唐的惨剧。明明是一件大好事,可最后却落下了这么一个结局。”

我说:“是的,这事最终让晋文公后悔了一辈子。而老百姓却很怀念介子推,并为他设立了祭奠的日子,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说句心里话,介子推的行为并不是我心里所赞同的,他的行为可以划分为放火前和放火后两段来评价,前段是属于施恩不图报,后段则是愚腐不化了。我认为寒食节的怀念应该是对他前一段施恩不图报的认可才是”

老李专注地听着,点点头:”嗯”

我说:“其实,我的感觉是,施恩不图报只是做人应该追求的一种心态,并非是我们去刻意仿效的一种行为。就如前面我说的做好事不留名。我们可以想着不留名,但不能因为怕留名而耽误做好事。我们不想通过做好事达到什么目的,帮助别人只是我们内心中的心愿。

“比如在公交上为别人让个座,人家没说谢谢,也别不舒服,没说就没说呗让座又不是为了只听句谢谢;捐款之后,发现红榜上没有你的名字,也别发火,没有就没有呗,捐款又不是为了上红榜;帮助别人做了很多事情,可人家却从未请你吃过一顿饭,也别委屈,没吃就没吃呗,帮助他时又不是为了吃饭。如果人人都能本着有恩于我不可忘,有恩于人不可不忘的心态去处理事情,社会又怎能不和谐呢心理又怎能不平衡呢。”

老李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小伙子,继续讲下去。”

我说:“李叔,我个人认为,对于施恩者来说,最要不得的一种心态就是施恩图报。施恩者把帮助人做为了一种条件,或者是一种资本。总是以自己有恩于别人自傲、自大。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