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3(1 / 2)

网站或者新闻客户端,基本上都能看到对古文历史等等的“考据”。

只不过是,他们的“考据”文章是以猎奇的新闻题材为主的,而且还经常出现如下字眼:“据记载”“据传”“有文献记载”

但是,哪里记载的谁传的什么文献写了小编们对此一概不谈。因为都是他们胡编乱造的,他们就是文献。

李凡的文章是学术研究,而各路新闻编辑则是混“娱乐版块”的,这就导致了网络上乱糟糟的,瞎考据。

新闻编辑们要赚钱要生活,基本的职业操守也不顾了,于是扯出了太多子虚乌有哗众取宠的“考据文章”。

最终受害的则是广大读者了,大家又没有什么辨别能力,毕竟国学根基差,本以为自己涨知识了,结果都是伪知识。

当然,除了新闻编辑外,有一些学者也写了一些文章,但基本都石沉大海了,毕竟没有新闻编辑们娱乐八卦,学者们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学术作品,太规范无趣了。

在这种环境下,网民们自然有点儿蒙圈,仿佛在最近这一个月内,什么都是假的了。

李凡只好提醒网友,道:“客观地看待历史,别听新闻编辑们瞎忽悠,考据学不是八卦,而是学术,基本上所有新闻编辑的作品都是靠不住的。”

网友们蒙了,竟然靠不住那以后这类文章究竟读谁的啊

这个问题李凡也没有解决之道,他捧着手机叹了口气,现如今的网络啊,真是一团糟糕,也不知道何年何月能有所规范。

李凡又和网友们闲扯了几句,突然评论区里顾亚婷现身了,她道:“李凡太谦虚了,这篇文章的最终成型的确多多依赖于李凡。”这句话之后加了一个“笑脸”的表情符号。

李凡回了她一句:“我只是提了几个意见而已,没资格上你的功劳簿。”

顾亚婷回道:“不,没有你的指正,我的文章会出现很多纰漏的”

两个人一来一回的,在评论区瞎客气,估计是公开场合,都没好意思吹牛逼。

网友们静静地看着,然后突然大爆发:

“你们两个真真的够了,别在这儿秀恩爱”

“啊,辣眼睛啊”

“我此时送给你们一首歌:分手快乐,祝你快乐,你可以找到更好的”

然后,这两个帐号同时下线了,未在发言。

放下手机后,李凡洗了把脸,正准备吃饭之际,陆丫丫来电话了,要约李凡吃饭。

吃饭的地点在京大食堂,晨华大学和京大一街之隔,李凡洗漱完毕后就去赴约了。

因为大学开学,陆丫丫在国学时代的工作无法继续,不过因为自己京大的背景以及工作期间良好的表现,她还是以兼职的身份在国学时代挂名,还是负责审稿工作,不过可以在学校完成。

面对着一桌子美味佳肴,李凡可绝对不会嘴下留情的,他埋着头挥舞着筷子,啼哩吐噜地往嘴里扒拉着。

陆丫丫小口慢嚼着,道:“你还有心思吃得下去你说你闯了多大祸”

“闯祸”李凡抬起头好奇地问道,“闯什么祸”

“你的考据学呗”

“怎么了”

“你想想啊,你的新考据学的概念一出,文章一经发表,直接带动了多少无良编辑的再就业啊,直接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写作方向。

现在网络上出现了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垃圾文章,比如说郑成功不是太监,李世民儿子李承乾并不是他亲生的武则天是男儿身康熙是双性恋”

李凡抹了抹嘴唇道:“谢谢小编,又刷新了我的认知。”

陆丫丫道:“你说这些垃圾新闻的出现,是不是与你有一定关系要是没有你摇旗呐喊,能出现这些狗屁文章这些小编要是真的能弄出一些合情合理的论据也成,但要么是牵强附会,要么就完全是瞎胡扯。”

“的确是这个样子,为了关注和流量嘛。”

陆丫丫忧心忡忡地道:“关键是网民们分辨不清好坏啊,都按真的看,这些编辑往狠了说,他们这是国学蛀虫,完全是在坑咱们的下一代啊。”

李凡放下筷子,完全吃不进去了,他用手摩挲了一下面颊,道:“你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娱乐圈乱七八糟真真假假的新闻传播一下也不致命,但国学这绝不是儿戏。”

“对呗,是时候规范一下了,之前我和你开玩笑呢,和你能有什么关系不过,这个新考据学的概念是你炒热的,这股浪潮是你掀起的,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发一发声音了,真正地让网民们知道,什么是学术研究,什么是纯粹瞎扯。”

李凡点了点头,起身道:“好,我现在就回去写出来。”

陆丫丫急道:“还有个事儿,文章多写点儿成不一个多月了啊,你才拿出来三篇文章,少啊大哥。”

“不少啦学术类的出作品太慢,下一篇文章我还没着落呢,你以为我是码字机器啊”

陆丫丫望着李凡匆匆离去的背影,心道:整个网站都等着你引流量和炒话题呢,结果朱总编自己急得直跺脚,他倒是不催你,可把这碎嘴子的事儿全压我身上了。

当天晚上,在一阵键盘的敲击声中,一篇堪称“新考据学”引路灯式的文章诞生了新考据学概论。

经过再三审稿后,这篇文章通过网络,传递到了陆丫丫的邮箱之中。

陆丫丫点开邮件,只见开篇第一句话则是:且闻近日网络上考据成风,作品汗牛充栋,但良莠不齐,故特作此篇,以正视听。

再往下细读,文中提到治学之根本方法为: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文风简朴、逻辑先行。

四个“治学根本”正式确立了“新考据学”的研究手法,间接地声讨了滥竽充数哗众取宠之辈。

文中又规范了考据学研究范围,以及重点声明了新考据学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地理学、历算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传统学术研究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章最后,李凡写到:粗略统计,目前只有京城师范大学吴刚教授、青年学者彭佳先生以及顾亚婷同学等6位作者的作品属于学术领域的研究,如有遗漏,望告之。

看完整篇文章后,陆丫丫突然冒出来一个莫名的想法,这篇文章会不会是奠基石一般的作品

她连忙摇了摇头,自己这是想什么呢,李凡又不是一代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开宗立派,大谈规矩。

好吧,谁让李凡年纪小资历浅呢,这个非常让人无语的有色眼镜架在了所有人的鼻梁上,唯一能把这幅眼镜摘下来的,也就只有时间了。

幸好的是,李凡目前所倡导的“新考据学”只是被低估而已,毕竟目前“新考据学”还只是个萌芽阶段。

而李凡,则需要用他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他的学术水平,快速催熟这朵注定芬芳的娇艳之花。

1日凌晨,国学时代名家专栏正式刊登了这篇新考据学概论,文章一出,广大网民彻底明白了“新考据学”究竟是什么事物了。它不是八卦新闻,也不是打假作品,他是实实在在的学术研究,它甚至是枯燥无味的。

于是,新闻编辑们的苦头来了,再胡扯的话基本没人信服了,这篇新考据学概论斩杀了他们的胡言乱语,同样,也给那些想要从事考据学研究的人们以引航指导。

这篇文章的发表,暂时是看不到深远的影响力的,它的意义也需要时间去证明,不过,以李凡的话题度和影响力,在当天,李凡便成功让这篇文章成为了网络热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