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继续道:“后出师表中出现了很多史无记载的人物,原文道: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其中,除了阎芝外,全是查无对证的人。疑为伪造者不熟蜀汉历史,生编乱造之故。此论据三也。”
“我说几句”这回又换成了孙教授发言,他道,“三国历史中的人物何止千万,不可能每人都有记录,如蜀国方面的吴壹,是刘备的大舅子,官拜车骑将军都没有正式立传,何况他人。蜀国的文人杨戏写季汉辅臣传,其中很多重要人物陈寿都没有给作传
你这条也不足为据。”
李凡根本毫不介怀,继续笑道:“那好,我们继续。赵云去世年代在三国志赵云传和后出师表中说法不一。
第一次北伐是228年1月,而赵云和邓芝出箕谷不利被贬时间在当年6月份左右,依此信息可以得出赵云死亡时间在当年的7月份和11月份之间。而赵云传记载赵云是建兴七年去世的。”
杨拓道:“但从时间上来看也并没有隔太远,各类史书中这点时间的出入也比比皆是,况且蜀国不设史官,陈寿参考赵云去世的时间可能是以讣告为准。”
李凡依旧不做任何反驳,他笑道:“那好吧,大家听听我的第五条论据”
“诸位请听我第六条论据”
“我的第八条论据是”
“以上是我全部的10条考据学论据”
李凡长长地舒出一口气,然后笑滋滋地看着诸位教授。
诸葛云疑惑地道:“这10条此时经过我们的一推敲,其实没有一条是无懈可击的,你对我们之前的言论难道没有一点点回应么”
李凡朗声道:“没有,考据学治学之根本方法在于实事求是无证不信,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此乃正中之本。所以,我只展示证据,绝不妄自分析。”
众教授面面相觑,嘿,这话说的哈,说谁妄自分析呢
搞了半天,人家一直没有任何驳辩,全然是为了最后那一句话:只展示证据,绝不妄自分析。
好吧,众教授无语,咱还妄自分析了。
也是,李凡一条条往出摆证据,你们说这个历史可能有误,那个可能遗漏了,这个那个的,其实颇有针对证据“挑刺找茬”之嫌疑。
但不能说教授说的没道理,其实他们说的都在理儿上,要不然京大教授白吃饭啊而李凡之所以未做反驳,是因为考据学的本质原因,是要用证据和事实说话的,不是你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乱扯。
室外。
同学们大惑不解,李凡这进去半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出来正常答辩时间就10分钟上下啊,你这时间也忒长了吧
见有学姐从答辩室走了出来,杨硕连忙问道:“学姐,里面什么情况啊”
学姐道:“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那李凡要废啊”
学姐客观地道:“不至于,貌似节节败退,其实平分秋色吧。”
平分秋色和京大教授平分秋色见学姐离开后,众学生悄悄地向答辩室的门口靠近,非常好奇地望向里面,看看究竟是怎么平分秋色的。
而此时室内,崔勇年道:“那这个后出师表先这样,咱再谈谈后面的”
“且慢,”李凡连忙道:“崔院长,刚刚那十条论据是以考据学的求学态度而罗列出来的,接下来,我还有其他的论点,并没有写在伪书考据精要之中。不再依据考据学,咱们可以彼此深入地探讨探讨。”
崔勇年眼角的皱纹堆叠在了一起,他眯着眼睛看着李凡,心道:还有新内容呵,你小子儿,死性不改啊,还说什么探讨,你这是实在憋不住了想反驳我们了吧那就让你说说吧。
见崔院长点头后,李凡悄悄活动了一下舌头,憋坏了,他道:
“现在咱就内容谈论一下,我畅所欲言了。前后出师表文风不太对,前出师表悲壮,后出师表衰飒;前出师表意周而辞简,后出师表意窘而辞繁。实在不像诸葛亮一人之手笔。”
“不然,不然,”杨拓道,“后表与前表及诸葛亮其他文章,都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讲究对仗排比、有汉赋骈偶特色;音节铿锵,纵横捭阖,回转层叠,说理透彻;感情真挚,语言酣畅平易。所不同的只是,前表偏重叙事抒情,后表专注于论述批驳,互为补充映照,合之为一完璧。故当出自一人之手。”
李凡摇头道:“我不同意杨教授的观点我认为”
噗
崔勇年等人齐齐露出会心的笑容,终于等到你李凡憋不住的时候了,一旦到了学术方面的探讨上,你小子就没像今天这么老实过
李凡疑惑的道:“怎么了”
崔勇年笑道:“没什么,说你的吧。”
第202章教授认栽
答辩室内。
李凡据理反驳,声音朗朗:
“对仗排比汉赋骈偶之特色,这只是从行文表面上的分析,而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后出师表的创作背景,我认为脱离了创作背景的分析都是妄自分析。
咱们首先看看创作背景:蜀汉建兴六年,冬十一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郃东下,关中虚弱,这时,他便重新看到了战机,决心再次北伐。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逻辑,战事之前,必然紧敲锣猛打鼓,对朝廷上下君臣将相士卒大灌心灵鸡汤,作为一个政治家,诸葛亮必然懂得这个道理。以诸葛亮之聪慧,不可能写出这种后出师表来请战,这明显会削弱己方士气。
诸位教授,如果在座各位是武侯,在上书请战时,您是给朝廷上下振奋一下人心打打鸡血呢,还是写道:这次出兵胜算不大,咱尽力吧”
李凡说到这儿,望向诸位教授,等着他们回答。
几位教授面面相觑,一时语塞,室内迎来了片刻的寒流。
几秒后,杨拓打破沉寂,道:“但你忘记了一点,后出师表所陈述的分析都是实情,所谓才弱敌强,既是诸葛亮转述当初刘备的看法,也是他把蜀汉的总体人才质量、军事力量跟曹操及其庞大的人才群和军事力量作对比后实事求是的结论,它与前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语义类似。”
李凡逼问道:“类似但不同,这个稍后再谈。那么先请问杨教授,再次回到上一个问题,如果您是诸葛亮,您是希望自己的将领士卒雄姿英发锐不可当地开往前线呢,还是鼓馁旗靡心灰意冷地走向战场,请您谈一谈。”
“这个”
李凡再道:“古今中外,但凡涉及到战争动员,演讲也好上表也罢,要么积极乐观,要么慷慨激昂,要么视死如归,基本不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