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44(1 / 2)

”老曾老实回答。

“而对仁者爱人来说,这个顶多是对君的一条良好愿望,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不但不是唯一能作到这点的君王的最根本的原则,而且一般的都不是。你还能说这个是孔孟之道的根本吗”

老曾不吭声了,不但不肯定,连反对都不肯了,别管是作为曾涤生,还是作为曾侍郎。

这个可是议论君王,掉脑袋的大罪。

麦轲可以,他可不敢。

“算了,换个话题,说说你的基督教信仰,什么是全面的根本主张”闷了好大一阵,老曾主动转移了话题。

“可以不过我们记住一件事情,就是孔孟之道是服务君王的,这个已经很清楚;我们就拿这个主张来对比基督教信仰的主张,可以吗”

“先这样吧。”老曾无奈的回答。官场上的人,所有的知识分子,谁不知道这点

不知道的也有过,吃饭的家什早搬家了。

“基督教有两大根本诫命:一条是爱神,一条是爱人;所以你所说的爱神,只是一个方面,而且是和日常生活缺乏联系的一面,知道你对基督教了解的太少了吧”麦轲把个满清教授级的大知识分子,而且是专家级的高官说得脸色一阵阵发红。

不过他也真是有求知之心,抓住关键问题问:“爱神是缺少生活联系,这是怎么回事”

麦轲给他详细解释了基督教信仰中关于爱神和爱人的关系。

圣经明确教导和要求,神是看不见的,爱神就是要爱看的见的人,在教会里爱弟兄姊妹,像耶稣那样爱世人,甚至舍去生命。

同时这个爱,就是和耶稣示范的爱一样,在罪人不值得爱的时候去爱,爱到极致,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浅尝辄止。

麦轲最后强调,这样爱的原则,爱的对象,爱的程度,爱的标准,都不是停留在想一想就得,而是充满每天的生活,作为生命的流露。

而不是向孔孟之道一样,许多时候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只要熟悉原则就非常高兴了。

一直侧耳倾听的老曾听到这话,不禁哈哈大笑。

“麦轲,看来你也是误解大成先师的学而时习乎,不亦乐乎这句话了”

“不是不断地复习学过的东西,就让人很快乐吗”麦轲疑惑地回答。他清楚地记得教他的老师就是这样讲的。

“当然不是那个“习”不是复习,甚至不是学习,而是实习或者操作的意思学到的东西当然只有做起来才让人欣喜快乐。否则总是重复那些学习过的东西,脑袋不疼死就不错了,哪里来的乐”

老曾这时才算调整好情绪。

“我觉得,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孔孟之道比基督教也不差呀,喔呵呵呵”

好,这个算你正确。麦轲暗衬,也对自己的中国文化修养不足略感歉疚。

不过,光有实践联系,而没有关键问题上的正确,依然于事无补。

第1427章杀是不杀国藩改

别看曾国藩走的是和所有士人一样的路,学而优则士,他还真是有些与众不同。

虽然他作到了正二品大员,是中枢六部的礼部右侍郎,却一直没有止息要把学到的孔孟之道实行起来的想法。

他可不指望他的那些满清同僚。

即使汉人同僚,也多是附从之辈,想的最多的是不要冒犯那些满清宗室皇族。

所以,当他和麦轲讨论到那个“习”的问题时,就把他这个多年的梦想给重新点燃。

同时,这也让他有意无意之间,立定了今后他和太平天国对立到底的决心。

看到他又陷入沉吟,麦轲继续刚才的比较和结论:“涤生,你现在是否同意了基督教的基本主张是爱人,而孔孟之道的实质是忠君,而不是你开始说的仁者爱人”

“我对基督教的理解现在改变了,同意你说的,基督教是有“爱人”这个要求但是,有要求不见得能做到呀我可是没少听人说,基督教对和自己信仰不同的人,惩罚可特别不客气。”

曾国藩看似对基督教的事情知道不少,不过,都是负面新闻。

“你说的不错,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过我们可以先放在一边,首先说说二者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然后再论解决的方法,如何”

麦柯决定另辟蹊径。

“这样的话,我觉得我可以同意你刚才说的,二者是有不同。”老曾没有在这个层面纠缠,接着问道:“那么,基督教怎样做到爱人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涤生,我先问你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你是赞同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麦柯又迂回了一下。

“哈哈,这个问题还真没有确切的答案,我同意三字经教育幼儿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同意性相近,习相远,需要教育和良好的影响,小孩才能学好;同时我对荀子说的人之初,性本恶也不是很反对,而且似乎越来越是这样。”

曾国藩看来还是比较清楚现状。

“我觉得哈,涤生,你可能没有注意到人性本善的一个矛盾:如果人性本来是好的,就不需要后来教导才变好;而且如果大家都好的话,那个恶的环境也没处可来,也不用换地方,挑环境的瞎折腾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性本恶造成的。”

“我其实也不反对你这样说。也许三字经描述的是大成先师梦寐以求要恢复的状态吧,我想。”

“有这种可能。克己复礼可是他老人家一辈子追求的如果看看基督教的认识,就更有意思了基督教的圣经说,在人刚被造的时候,人性是从神那里来的,还真是本性善良的,也就是说,符合神的标准的。

“可惜老祖宗没有禁得住诱惑,犯了罪,从那时起,就背离了神,也就是变成了性本恶;所以,我觉得孔夫子说的是复古理想,荀子说的是可悲现实,涤生,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有道理其实,这样说来,大成先师对现实的认识和荀子是一样的,否则他也没必要复古了如果人都是本性善良的,难道复古回去变为不善良”

老曾果然有触类旁通的敏思。

“后来朱子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人欲不是恶的,为什么要灭而这个恶的,显然是从这个恶的本性出来的。”

这位满清教育部长级高官显得博古通今。

“哈哈哈,涤生兄说得太对了。”二人至少在这个方面达成了一致的认识,都认为人性本恶是一个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