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1(2 / 2)

董卓地使者一个个浩气凛然。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正义地使者。但那些诸侯也不是从小在玻璃瓶里长大地。“如果董卓老贼连升级王城都办不到。那就干脆让天子到我们这里来好了。”所以。董卓也只能咬牙切齿地骂几句“一群目无皇上地卑鄙小人”。彻底抛弃那些不切实际地幻想。

没有庞大地财力、人力支撑。长安城地规模提升度自然慢了下来。但是。与领主玩家升级自己地领地相比。王城地扩建度还是足以令领主们瞠目结舌地。

董卓伏诛。其宗族也几乎被屠杀一空。在经过数日地欢庆之后。长安地秩序逐渐恢复正常。但这个新兴地王城并不平静。董卓掌权时地长安人。上自重臣下至平民。大多时刻生活在恐怖阴云中。他们中地许多人在无处不在地压力下不堪重负。他们地情感无处渲泻。日复一日地积累下来。当压在众人头上地大山轰然倒下之后。一些长安人对时事表现出了令人惊诧地兴趣。

大街上。酒肆中。学堂前。田园内。。。

到处都可以见到有人在公然评论时政,他们慷慨激昂口沫横飞,甚至还有人因为意见相左而争论起来,在这个封建时代,这样的现象极不正常。

这是个被扭曲地特殊时段,引这一畸形现象的当然便是董卓,正是这厮引了众口一词的谴责,长安人需要一些时间泄对董国贼的痛恨。清一色对董卓的唾骂,进一步印证了王允等人行为的正义性,对朝廷也有益无害,这便是朝廷为何会暂时容忍长安人现在的疯狂表现,而且,王允等人也希望借这些渠道,了解民众对董卓被杀的看法和其它期望。

做恶人能做到这步田地,董卓实在不是一般的强悍

长安城内地一处府邸内。

王允沉着脸独坐在屋内,这些天总领朝政地经历,让他的身体疲惫到了极点,但他地精神却前所未有的亢奋,直到现在,他都没能从成功诛杀董卓的喜悦中脱出,一切都恍如一个梦,真实的梦境。国贼授,作为诛杀董卓的要功臣,王允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交口称赞,无论走到哪里,投过来的都是敬畏的目光。

那种感觉,很爽

王允的气质已经生了变化,他不再象从前那样掩盖自己骨子里的锋芒和骄傲,董卓已死,他成了国家的功臣,不用继续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他不再低调,与朝臣集会时也很少象从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和决定国事,他总是正襟危坐在那里,曾经长期挂在脸上的和悦神色早已被他扔到九霄云外。

想到今天的朝会后,士孙瑞和杨瓒等老朋友一言不地结伴而去,没有象以前那样邀自己同行,王允心头不禁有些酸楚。他能够感觉到朝臣中那些昔日的朋友,与自己越来越疏远,大家不再象从前那样推崇他和拥护他,但王允并不是太介意。在他看来或许这便是成为上位者后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不希望任何私人感情影响自己对国事的判断。

高处不胜寒。

一声长叹,王允举目望着墙上的字画,喃喃自语着:“总有一日,你们会明白我现在的苦衷,失去的友情,毕竟没有朝廷的存亡断续重要”

然而,王允却没有想过,作为一个上位者是否真的就不需要朋友了。一个国家的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齐心合力,目前他总领着朝政,更需要与朝中的栋梁之材合力同心,而不是刻意摆出一张臭脸彰显出自己的不凡,那样除了惹人讨厌之外,对治理国家并无任何帮助

可惜的是,已经没有人能指出他的错误,从他听到董卓伏诛的消息那一刻起,王允就已经不再是从前的王允。他居高自傲,他变得非常敏感和偏激,蔡邕因一声叹息获罪便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潜意识里不愿听到任何异议,王允表现得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董卓都被我设计干掉了,还有什么问题是我解决不了的呢”

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拥有无穷智慧的人,现在根本没有人敢站出来置疑“英雄”的决断,处理某些朝政大事时他时常举棋不定。

现在长安城内最热的话题,便是如何处置那些曾助董卓的凉州兵将。凉州兵的战斗力极强,且对董卓颇为忠心,在董卓死后如何安置他的旧部是一件关系着国家安全的大事。朝中群臣已就此事多次朝议,众臣对此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至今都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让王允伤透了脑筋。

一方认为:董卓一个人力量显然不可能制造出那么多的血案、惨案,忠于董卓的凉州兵就是最大的帮凶,如果没有凉州兵将的大力支持,董卓又怎么有机会进京如果不是因为董卓进京掌握住了局势,又岂有后面的倒行逆施因此,凉州兵必须得到严惩

另一方认为:凉州兵只是听命行事罪不至死,难道军队不听从上级指挥才正确吗军队乃国家利器,军队不应该有思想,这样的要求根本不符合一贯的治军理念法不治众,向来都是恶必惩,鲜少会有人试图将所有的协从者统统重责,再则,将骁勇善战的凉州兵取缔或重责,是国家的损失,逼着叛军不敢弃暗投明。。。

两种意见似乎都很有道理,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的决策权交到了王允的手中。

“该怎么做”

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王允。

就在这时,王允耳边传来一阵脚步声,将王允的思绪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拉了回来,一位跟随他多年的家仆走了进来。

“大人,府外有人求见。”

“谁”

“前骠骑大将军卢植,还有。。。凤翔城主郑阿牛。”

第80章伸手不打笑脸人

自从王允“禄尚书事,总朝政”之后,到他府上求见的人络绎不绝,但真正有资格得到接见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求见者都只能在碰一鼻子灰后,灰溜溜地打道回府,象现在这样由家仆告知王允的,通常情况下都很有份量。

卢植现在的官职仅仅是洛阳太守,这个身份并没有多少份量,重建中的洛阳并无多少实力,卢植实际上早已淡出朝臣的核心,就其现在的公职地位,本没资格跑到王允府上。但卢植毕竟是海内名儒且战功赫赫,曾担任威震朝野的骠骑将军,又是因反对董卓废帝才被免去一品官员职位,在朝野中都颇有人望。

这样的一个人,王允自然不能不见。

心中暗叹,“卢子干此前不惜屈尊就任洛阳太守,差点在黄巾军的围攻之下丢了性命,我还当他真是对故都难舍,谁想董卓一死他就立马回到长安,想必是想借此机会重回朝堂任职,故跑来叙旧。。。也罢,朝中正是用人之际,子干也颇有才能,给他一个机会便是。”

王允长身而起,嘴角微扬,一抹嘲讽之色跃然脸上,对进来报信的家仆道:“卢植乃海内名士,士之楷模,国之栋梁,与他一见倒也没有什么,但那个凤翔城主郑阿牛也报进来作什么。一名小小的异人领主,即使有官职在身,偶尔在与那些流寇的战争中赢了几场,又有何资格与我等会面”

天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