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无数人开始对失恋三十三天大唱赞歌
同时,另外一个数字也很惊艳,那就是投名状的首日票房,首日票房三千六百万,是三大电影当中,开局最好的。
“又一部集结号”“又一部失恋三十三天”的头衔被安在了投名状的头上,这并不是对投名状的嘲讽,而是对投名状的期待
要知道,前两者可都是进入了三亿俱乐部,华夏唯有两部国产电影进入了三亿俱乐部,就是这两部。
现在,大家想要将第三部的头衔安在投名状头上。
随后,很多记者也开始烦恼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现在该报道哪个新闻比较好。
是投名状呢还是失恋三十三天呢
最后,很多记者都将这两个一起报道了,可是,问题又出来了,将哪一个放在头版头条上面比较好。
毕竟,头版头条只有一个,不是两个。
最后,大约有七成的媒体将失恋三十三天放到了头版头条上面,而剩下的三成媒体,则是将投名状放到了头版头条上面。
这三成媒体里面,大多都是一些香江媒体,或者亲香江方面的媒体。
魔都周刊:新人导演再创奇迹,强势拿下影史第三
华夏电影报:令人惋惜,四百万,影史第二与第三的距离
香江日报:首日三千六百万,投名状剑指三亿大票房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失恋三十三天的成功,很多人开始讨论大制作电影是否是真的可行
华夏开始拍摄大制作电影,其源头还要追溯到米国的泰坦尼克号
这部电影的成本是两亿美刀,可是,她在全球拿下了整整十八亿美刀的票房。
也正是因为受到了泰坦尼克号的刺激,华夏由此进入了大片时代。
可是,华夏的大片之路并不顺畅,很多时候都是血亏。
能做到保本就已经相当难得了,更不要说赚钱了。
之前,有很多专家已经开始质疑大片之路了,现在,失恋三十三天给了他们一个例子。
一部小成本电影,也能有春天
更是有不少人开始研究失恋三十三天,企图在这部电影上面找到一些成功的秘诀。
甚至于,有一些电影公司,已经开始让手底下的人制作与失恋三十三天类似的电影了,企图在这上面分一杯羹
其实,这也是华夏电影的特色了。
只要是大赚的电影,不用多久,一系列的同类型电影就会出现,这也是华夏电影走向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没有人去搞原创了,只要跟风,跟对了就能赚一大笔钱,我为什么要冒风险去拍其他的电影
不要说华夏了,就算是在米国,也有跟风的电影。
不过很快,大家的注意力就被投名状给吸引了。
因为投名状的票房,有点儿猛
四天票房破亿,十天票房破两亿,又一部失恋三十三天的翻版
很多专家开始惊呼,“华夏的电影市场,活了”
t170623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