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加密语言(1 / 2)

何彩娥没有当场问出,而是将手里陈妙秀的空白答卷抽了出来,先放到一边。

然后她拿出第一个交卷的沈琼枝的卷子看了起来。

沈琼枝的办法很简单,若是总结来说,可以称她的办法叫《九宫折纸术》。

原理就是将奏疏按照3*3网格折叠,阅读顺序需要遵循“戴九履一”洛书的路径来阅读。

492

357

816

何彩娥看完点了点头,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密折呈递的时间是被严格把控的,若是等人费尽心思拆开密折,再找出“戴九履一”的规则,黄花菜都凉了。

从这里,何彩娥也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也就是《璇玑图阵》。

玄机图是东晋前秦时期的女诗人,生于武功苏坊(今天的陕西咸阳),其人以创作《玄机图》闻明,生平载于《晋书·列女传》。

武则天曾作《织锦回文记》详述此人事迹。

至于《玄机图阵》,简单来说原作之锦被织成29*29的方阵,用五种颜色织成,且采用“分区换色”技术。

如果说沈琼枝的“戴九履一”容易被人破解,那其实将其换成《璇玑图》织锦技法,就可以满足将八百字密奏写入29*29字的方阵中,甚至可以做到,正读是《劝农诏》,斜着读又变成别的文字的效果。

这次之所以第三试会出此题,本就是宫中考虑要抛开通政司,在女官系统内研发出一种新型密奏和贴黄的加密办法来。

沈琼枝此法,确实给了何彩娥不少启发。

一旁的骆遇看到这个办法,也觉得不错,虽然知道最后运用时,女官们肯定会加以改变,但也不妨碍他觉得江夏侯这个女儿确实是长了个七窍玲珑心啊。

这时,何彩娥已经抽出了第二份答卷来。

这是张淑仪的办法。

简单来说,张淑仪的办法是机械锁闭法。

首先要制作出一种铜盒,然后将密折放入带有机关的铜盒内,解锁需要按照《道生一,一生二》等顺序拨动太极盘。

然后再火漆封口内掺入硝石,如果不是按照特定角度开启,则会导致硝石阴燃,烧毁盒内的密折,防止有人盗看。

如果陈凡在现场的话,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张淑仪此法在另一个时空中的明清两朝已经得到了运用。

硝石阴燃这,其实是明代锦衣卫的《锦衣密则》中采用的情报保密方法。

而铜盒则是乾隆朝密折呈送的办法,至今这种铜盒还有传世的实物,收藏在故宫里。

骆遇发现何彩娥似乎并不看好这办法,他心中明白,张淑仪等人早就被何彩娥在心里给否了。

再加上这办法也失之于简单粗暴,所以何彩娥不上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只是可惜了这个办法,骆遇当时将第三试的考题提前告知张淑仪等人,一是存了攫取更多银子的主意,第二则是,这两条都是自己千思万想才得出的办法,万一被何彩娥采用,虽然之后肯定会被改动,但也有迹可循。

说不得,将来在某个关键的时候,自己能通过今天这步嫌弃,给老祖宗得了些了不得的情报呢?

再往下看,考生们的办法要么太过简单,要么幼稚的可笑,几乎全都不足取了。

何彩娥看得很快,遇到这种,她几乎随便一看,转而便随手丢去一边。

屋中众女也心怀忐忑地看着阶上何彩娥的动作。

遇到何彩娥多看两眼,那考纸的主人便激动不已;若是被何彩娥随手丢到桌上,考纸的主人便垂首泫然欲泣。

终于,到了最后一张。

骆遇好奇地凑了过来看向陆慕贞的考纸。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骆遇念了出来皱眉道,“这是何意?我记得这句话出自《小雅·采薇》吧?这陆慕贞是读书读坏脑子了?密折加密,这是实务,可不是她卖弄经义文章的地方!”

想到原本自己还很看好次女,却没想到自己派去索贿的人被拒之门外,寒冬腊月里枯站一个时辰,骆遇早就想给此女上点眼药了,遇到这机会,他当然不可能错过。

何彩娥听到他的话,却并没有附和,她随手翻开下一页,只见右边标题栏写着《内阁密奏要则》。

这《内阁密奏要则》中密密麻麻记着一些看不懂的东西。

甲皇室血脉甲+地支表具体成员(甲子=太子)

乙军事部署配五行表军种(乙酉金=重甲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