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阳谋(2 / 2)

没有鄂辉带兵过来,襄阳这会都还在被围困,顺带跟惠龄的“几十万”大军反复拉锯,估摸着还有的僵持打下去。

一时间,整个襄阳城瞬间变得人心惶惶,大户豪族们恐惧也就罢了,襄阳官员和士兵同样也是惊惶失措。

鄂辉只能出面安抚:“襄阳城高墙厚,白莲教几十万贼寇围困半年,也不能攻下此城。现在湖湘汉贼给我们送来这么多的八旗脑袋,明显是知道我来了,想趁我准备不足逼我就范,让我南下出兵与之决战。”

明亮接过话茬道:“出兵还是要出的,但不能现在立刻出兵,我们准备不够充分。若是贸然出兵,面对湖湘汉贼必定要吃败仗。”

鄂辉点头:“所以,我们要加快着手练兵,王知府你先以官府名义,与城中大户们说明利害,让他们多多为朝廷捐资助饷。至于本督这边,也会与湖广提督联名上奏,向太上皇请旨发川陕、云贵、两广之兵,届时我湖北新军练成,则七省大军合力共剿,定要这湖湘汉贼灰飞烟灭!”

好家伙,几句话一出,襄阳知府洪世佺也不傻,自然听出来二人这是提前通过气了。

什么先加快速度着手练兵,再上奏朝廷发七省大军剿贼,全是在瞎扯淡!

出兵是绝对不能出的,别看鄂辉在看到脑袋的时候,差点急火攻心晕倒,但实则都是装的。

老戏骨了。

不装的像点,没法跟太上皇交差啊!

这死的可是八旗,还是满洲八旗,是他们满人一家子,是我大清控制这些汉人、蒙古人的根基命脉。

战死了就不说什么了,连脑袋都被反贼送了回来,就这么曝尸在外,让路人跟看猴戏一样围观,这简直就是在明晃晃的挑衅了。

鄂辉、明亮不出兵都难,但出兵了等于送人头,就他们这两万兵仓促南下,别说剿贼了,战败了但凡能全身而退,都算烧高香了。

鄂辉和明亮已经趁夜密议过,出兵等于送人头,不出兵太上皇那里没法交代,在京的那么多八旗满人也没法交代,那就只能和稀泥,拖字诀硬拖了。

洪世佺看破了,看破不说破,只是偷摸着回去就写了一份密折,准备也悄咪咪递给太上皇。

一方面打小报告,另一方面出问题了,也表明跟自己没关系。

好不容易安抚搪塞完了襄阳官兵,鄂辉也加快了练军募兵的速度,之前惠龄练的那几万“大军”,实在太烂了,烂的鄂辉都看不下去,只能全部裁汰练新。

同时,又不忘派出探子,南下打探反贼动向。

很快他就得到荆门知州送来消息,荆门的远安、当阳二县,已经聚集上万贼兵,全都打着汉贼旗帜。

正当鄂辉惊疑不定,隔壁安陆知府又跟着传来信书,荆州粮草出现大规模调动,还有许多民船也被反贼征发,似乎都往长江去了。

这是什么情况

当阳、远安有反贼的军队,长江也有反贼在征召粮草民船,反贼到底要举兵打哪里

聂宇的迷惑性动作,给鄂辉一时有些整不会了,当阳、远安的白莲教已经正式归顺,所以这里的义军理所当然也得服从汉军调令。

当阳、远安的义军大张旗鼓的聚集,还打出了汉军的旗号,自然让荆门知州做出误判,以为汉军要北上攻打襄阳。

长江这里同样也没必要遮掩,大量的民船粮草被征调,汉军的主力也在往这边集结调动。

鄂辉要是不敢妄动,那武昌、汉阳就是汉军的了,这两府空虚,里面还留了个内鬼,挡不住汉军的。

鄂辉要是举兵南下,那就更好了,汉军走长江水路,可以迅速折返回来,直接与清军发动决战,一战定湖北。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聂宇现在就是仗着自己兵力充足,战略主动权在手,逼着清军做出抉择。要么南下跟自己打决战,要么看着自己啃下武昌、汉阳,把湖北从中间肢解,让他这湖广总督彻底无法把握战局走向。

当然,鄂辉也能驰援武昌,但他的速度赶不上汉军顺江而下,到了武昌基本就只能望城兴叹。

而且,他能驰援武昌,汉军就能电报调令荆门义军北上,强行攻取襄阳府城。

襄阳城高墙厚,确实不好打,但那是在之前被白莲教围城的时候。现在围城已解,襄阳城里的官民心气已散,再让他们拼死守城,已经不可能了。

汉军文官已经进行了推演分析,就襄阳城目前这状态,一旦清军敢走,襄阳怕是连打都不用打,见到汉军的旗号,就得献城投降了。

汉军不得士绅之心,那也得分地方看人,对湖南士绅而言,汉军分他们的田,让他们读书人从基层做起,简直有辱斯文!

可对比襄阳士绅而言,汉军只是分他们的田,连他们的家产都不要,还依旧要他们做官,干好了就能升迁,这简直就是开国雄主啊!

凡事就怕对比,一对比起来,那问题就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