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必须做到精打细算,将每一份资源都用在最为关键和紧迫的地方,以发挥出最大的战斗效能。
面对未来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战斗局势,陈振华和他的战友们丝毫不敢有半分的懈怠和松弛。他们在黄崖洞兵工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日夜拼搏,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铸就着扞卫祖国和人民的钢铁长城
。他们心中怀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为了最终的和平与安宁,为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耀,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斗争之中,誓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撑。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军事需求,进一步扩大兵工厂的产量成为了紧迫的任务,而这一使命落在了陈振华的肩上。
陈振华深知,要实现产量的大幅提升,仅仅依靠现有的生产线远远不够,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规划与改革。于是,他决定在黎城,于原黄崖洞兵工厂的基础上再次兴建一座兵工厂。
在规划之初,陈振华就明确了以提高子弹和手榴弹产量为首要目标。他仔细分析了战场需求和现有生产能力的差距,深知充足的弹药供应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影响。
对于子弹生产线的布局,陈振华精心设计。他从系统空间中再次取出2条太原兵工厂的先进子弹生产线,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安装和调试。
这条新生产线采用了最新的制造工艺,能够大大提高子弹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为了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他还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
手榴弹生产线的扩充同样是重中之重,毕竟现在一个月手榴弹的生产数量只有3000枚,远远不够使用的需求,而且陈振华目前空间里库存的手榴弹,也已经几乎消耗完毕。
所以此时在黎城黄崖洞兵工厂,陈振华不仅增加了生产线的数量,还对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
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到组装、检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手榴弹的性能可靠,威力强大。
在枪械维修方面,陈振华更是不遗余力。他深知战场上损坏的枪支若能及时修复,对于战斗力的保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他不仅调配了大量的维修工具,还选拔了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技术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枪械型号和维修需求。
为了保障黎城黄崖洞兵工厂的顺利建设,陈振华还在人员调配上下了一番功夫。鉴于黄崖洞兵工厂从事枪械维修的工人数量已达500多人,但场地有限且出于安全考虑,他果断决定分离出100人前往黎城黄崖洞兵工厂。
这100人都是技术精湛的骨干,他们将在新的环境中发挥带头作用,培养更多的维修人才,从而能够带出和培养更多的枪支维修专业人员来,也方便以后用于中正式步枪的生产和组建。
在工匠的整合方面,陈振华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他将整个晋东南地区的铁匠、木匠等各类工匠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训练。
针对不同工匠的专长,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使他们能够在兵工厂的建设和生产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对于范子夏带领的独二团的家属,陈振华也积极动员,他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兵工厂的工作意义和优厚待遇,吸引了部分家属加入其中。
这些家属的加入,不仅为兵工厂增添了新的力量,也为将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提供了更坚实的后方支持。
在工厂的配套设施建设上,陈振华同样一丝不苟。他规划了完善的仓储空间,用于存放原材料和成品,确保物资的安全和有序管理。
同时,还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对每一批生产出来的弹药和维修好的枪械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其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随着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陈振华对产量提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子弹的月产量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至少翻一番,达到惊人的60万发的数量,才能确保满足365师和129师全体官兵的需求,并且有限的供应120师和115师。
手榴弹的产量也要大幅增加,以满足战场上的密集使用需求。同时,枪械维修的效率和质量也要同步提高,确保损坏的枪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