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若是汪乔年在他的奏疏里也详细讲明此事,那么他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毕竟汪乔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朝堂上信誉一向很好,他的话朝廷肯定会相信的。
想到这儿,左良玉赶忙举起酒杯:
“如此,下官就谢过汪大人了。”
随即两人再次碰杯,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在房间里回荡,气氛一片喜气洋洋。
下午,战场统计结果大致出炉。
此战歼灭农民军两万余人,俘虏五万余人、还俘获了包括李定国、刘文秀等张献忠的义子和其他高级将领。
然而缴获的粮草、甲胄却少得可怜。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毕竟农民军本就一穷二白。
而这些缴获物自然尽数归左良玉所有。
在此次战争中,左良玉损失了三千多人,麾下的粮草、装备也消耗巨大,急需补充。
对于俘虏中身强力壮、愿意归顺的,左良玉决定将他们编入军队,充实自己的力量。
左良玉盘算着,这些新补充的兵力,再加上此次战功带来的封赏,自己的势力又能壮大几分,说不定离侯爵之位又能迈进一大步。
然而,事情其实还远未结束。
因为城外仍有不下十万农民军在周边地区游荡。
若不尽快将他们聚拢收服,这些人极有可能再次为祸四方。
而这也是贼寇难以彻底剿灭的原因!
毕竟他们人数众多、行踪不定,又难以管控。
等到饿急眼的时候,就会再次劫掠周边的村庄和城池。
汪乔年和左良玉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接下来,他们计划尽快聚拢逃往四周的农民军,然后再按照朝廷的规定,将这些人运至辽东。
但这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粮食问题。
要知道河南地区已连续多年遭受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田野里一片荒芜,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给这些农民军吃。
而要聚拢这十万多农民军,就必须提供足够的食物,否则移民戍边的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不过好在朱慈烺早已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此前便下令,各省收缴上来的欠税无需全部运往京城,需留下一部分充作军饷和应急粮食。
例如安徽一带税收,一大半会运往京城,另外一小半则会运到合肥储存起来。
如此一来,汪乔年只需与安徽方面沟通协调,便可获得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
左良玉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算是落了地,暗自庆幸太子的先见之明。
另外,打了胜仗后,邀功领赏和抚恤伤亡的士兵也是重中之重。
以往明军与农民军作战后,士兵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奖励,战死沙场的士兵家属生活无依,受伤的士兵也得不到妥善的治疗。
这就导致明军作战时消极怠工,不愿拼命。
左良玉此次经历大战,也算是损失惨重了,若朝廷不给奖励和抚恤,军队士气必将受挫。
同时这也是衡量朝廷能否让河南一带明军尽心尽力效力剿灭贼寇的关键。
简单来说,这功劳他们算是立下了,就看崇祯愿不愿意给钱了!
于是乎就在当晚,两封密信便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两天后,京城。
这天早上,朱慈烺照例进宫向崇祯皇帝和周皇后问安。
在古代,无论是太子还是皇子,每日都要向皇帝和皇后问安,这是孝道的体现,也是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穿越到这个世界,朱慈烺自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矩。
问完安后,朱慈烺又陪着崇祯在御园里喝了杯茶。
紧接着就在朱慈烺准备离开时,一个人影突然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口中还高呼道:
“陛下,太子殿下,大喜啊!河南捷报!”
父子二人听到这话,不约而同的抬头望了过去,就见不远处,李若莲满脸欣喜的跑了过来,手中还拿着两封书信。
崇祯看起来似乎有些不明所以,但是朱慈烺却大概猜到一些。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左良玉打了大胜仗。
随即,李若莲来到二人身边,恭敬地呈上书信道: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河南传来捷报,左良玉左将军以两万军队大破贼寇二十万大军!”
“什么快拿来看看!”
崇祯听到这话,顿时就抑制不住嘴角的喜悦,连忙吩咐了起来。
一旁的王承恩立刻上前,从李若琏手里接过书信后,便将两封书信分别递给了朱慈烺和崇祯。
崇祯接过书信后迫不及待地便打开了书信,只见这封书信是左良玉所写,信中详细描述了信阳之战的战斗经过。
以及他是如何以两万大军击败张献忠的二十万大军的。
当然还着重说明了一下他此战的功劳。
崇祯看完之后,脸上笑意更浓。
因为他是真的没想到左良玉竟能立下如此赫赫战功。
以往左良玉虽然也打过胜仗,却从未有过这般辉煌的战绩。
与此同时,朱慈烺也在阅读手中汪乔年写的书信,内容同样是关于信阳之战的。
二人看完各自手中的书信后,又相互交换阅读了起来。
片刻之后,崇祯放下书信,一脸感慨的说道:
“真没想到,左良玉竟会立下如此大功,看来朕以前真是小看他了。”
朱慈烺放下书信,回应道:
“父皇,并非你小看了左良玉,而是以前朝廷财政拮据,拿不出足够的钱粮出来,所以左良玉才刻意保存实力,不愿全心为朝廷效力。”
“再加上父皇此前对将士们赏罚不够分明,有些刻薄寡恩,他们就更不愿卖命了。”
崇祯听到这话之后面露尴尬,他虽然知道朱慈烺所言属实,但是这番话实在是让他有些下不来台。
紧接着,朱慈烺又问道:
“父皇,那么接下来你打算如何封赏左良玉和汪乔年他们立下如此大功,若不封赏,实在难以服众。”
朱慈烺之前已经注意到了,左良玉的书信虽未直接邀功,但字里行间都在炫耀战功,显然是想邀功请赏的。
除此之外,信中还提到此次损耗巨大,死伤超过三千人,加上之前的损耗,总人数多达四千。
虽然这些损失的士兵可从农民军俘虏中补充,但阵亡将士急需抚恤,而且经历如此大战,也需犒赏全军,这些都亟待落实,否则将难以维持军队战斗力。
崇祯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连忙点头道:
“你说得确实在理,那你说说该如何封赏”
只要是换作以前,崇祯对这类事情必定斤斤计较,但是如今朝廷国库充盈,他也没那么小气了。
朱慈烺思考片刻之后说道:
“儿臣之前答应过左良玉,若他能杀了张献忠或李自成,就封他为侯,若能同时杀了两人,就给他封国公。”
“虽说他暂时还没完成这两件事情,但历经如此大捷,封个伯爵应该不为过吧。”
伯爵吗
崇祯摸着下巴思索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同意了。
“既如此,那就封他个伯爵。”
“若他日后真能杀了张献忠和李自成,封个公爵又何妨”
朱慈烺继续说道:
“至于汪乔年,他如今是兵部右侍郎,从二品官员,品级上不好再升了,不如加封个太子太保衔,再荫封一子为锦衣卫千户如何”
“除此之外,士兵的抚恤和犒赏也不能落下。”
“这是近年来明军对贼寇造成的最大的一次重创,如今恐怕天下官兵都在等待着朝廷的反应。”
“若此次不能妥善抚恤、奖励军队,恐怕会让将士们寒心,更别提为国尽忠了。”
崇祯听后心中又是一阵无奈。
因为这话分明是在指责他以前没好好抚恤军队。
可以前朝廷没钱没粮的,他拿什么抚恤军队啊
想到这儿,崇祯就有些不开心了,随后他摆了摆手道:
“行了行了,这种事情你不用跟朕商量,你自己做决定就好。”
“反正朕说了也没什么用。”
朱慈烺听到这话觉得有些好笑,不过也就不再多说些什么了。
而且他心中已有了盘算。
这次的抚恤,还是按照之前拟定的标准执行。
那就是普通士兵战死者,每人抚恤一百两银子,军官战死者,三百两起步。
此外,所有参战且存活下来的士兵,每人犒赏三十两银子。
这些银子无需从京城运送,直接从各省的税收中调拨即可。
朱慈烺虽然打算明年对李自成和张献忠动手,但其实准备工作早已展开了。
他之前就已经下令,调动了河南周边的几个省份的兵力。
也就是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几个省份的兵力,让他们初步形成包围之势。
确保张献忠和李自成只能再河南一带闹腾!
并在当地囤粮、屯兵、屯钱,为明年的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朱慈烺想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在明年一举击败张献忠和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