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案是最佳方案,不过也有弊端,最后两艘渔船必然会汇合到一起,需要特别注意,别搞不好自己的船给撞上了,在下网的时候既要保持安全的间距,又要尽可能靠近一点,会比较难办,在海上渔船想要精妙的操控很困难。”
“可如果不尽可能靠近一点下网,两艘渔船中间的间距太大的话,鱼群就从这间这个空档里游过去,会围中不少的鱼。”
“两艘渔船各下一张围网,必然要从鱼群的正中央直下切过去,无法避免有些鱼游走,但这已经是最佳方案了,毕竟这个鱼群是特大型的鱼群,这么大规模的鱼群,只下一张围网可惜了,下两张围网能够尽可能捕到更多。”
卫宏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有先进的渔船又如何,还有实时渔讯也能够如何呢?
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总有些时候无法掌控。
原因还是在海里,还有就是鱼群不是死的,一直都在游动着。
他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制定相对比较好一点的方案,从而捕到鱼群之中占据比较多数的鱼。
而无疑!
现在这个方案就是为尽可能捕到这个马步鱼群中多一点的鱼。
“也只能这么做了,是要冒点险,但应该问题不大,打一个前提量下网,在鱼群前头10公里左右开始下网,到达鱼群游动方向正前方中间位置,两艘船降速,调整好间距之后再加速,那个时候鱼群也差不多该撞网了。”
卫胜也是老船长,他很清楚在海上捕鱼,就从来没有完美方案的说法,这个方案同样有诸多的缺陷:“为安全考虑,可考虑到安全问题,就有更多的风险,万一鱼群突然换了一个方向,搞不好一条都捕不到,可又不得不这么多。”
“而且…这是马步鱼,个头不大,就是有点长,恐怕不能下大网孔的围网,中型网孔的围网也不太好,鱼可以从网孔钻过去,除非是横向,才能够挡得住鱼。”卫胜考虑的也十分全面,现在他已经不再主导,而是将主导权交给卫宏,但有一些致命的地方,他也会指出来,方便卫宏进行参考。
“嗯,就下小网孔围网。”
卫宏何尝不知道这些呢,只是下小网孔的围网,也会产生另一个问题:“下最短长度的那张吧,最长的那种不合适。”
就两个规格。
一张10公里长度,一张是30公里长度。
小网孔的围网就这么两张。
本来可以下30公里长度的小网孔围网,这样才能争取捕到更多,可也要结合鱼群的情况。
面对着马步鱼,还真不能下30公里长度,原因很简单,个头不大,长相比较修长的鱼类,游动的速度更快。
结合他们的下网方案,两艘渔船用反9字形下网,中间两艘渔船要挨近,在快要挨近的时候,必须早早就降速,会严重拖慢时间。
这个时候如果下30公里长度的围网,时间是远远不足的,搞不好鱼群早一步就钻出包围圈内。
那么是否可以将提前量更远一些呢?
比如说,渔船开到鱼群前头20公里远的位置开始下网,下30公里长度的小网孔围网,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么?
答案是不行。
因为中途鱼群改变方向的机率更高。
相比起10公里长度的小网孔围网,不需要提前量太远,鱼群的改变方向的机率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