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整顿渣打(2 / 2)

袁天樊手持一份资料,向张启明汇报渣打银行情况:

“董事长,经过详细调查,渣打银行目前总资产为150亿美元,但公司的负债情况却有些令人担忧。”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渣打银行在地产项目贷款方面投入过多,其占比总贷款的七成,金额超过300亿港币。

尤其是在前几年地产行业处于低谷时期,银行出现了不少坏账。”

张启明没想到渣打银行,竟然会在地产行业上下如此大的赌注。

贷款业务作为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适当的投资是可以理解。

但将如此大比例的资金,都押注在一两个行业上,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张启明心里很清楚,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永远繁荣昌盛。

一旦所押注的行业遭遇危机,银行必然会受到牵连,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问题。

从60年代,香江的银行业经历第一次银行危机开始。

这20多年里,又陆续经历了几次。

每经历一段动荡的时期,许多银行纷纷倒闭。

张启明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到倒闭的银行,还都是华资银行。

银行的坏账问题,大多与地产公司有关。

自60年代末以来,香江的地产行业逐渐崛起,并迅速成为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这个行业竟然已经遭遇了两次严重的地产危机。

张启明根据前世记忆,知道第三次地产危机最多再过一年,就会再次爆发。

每次地产危机都会给香江的地产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行业大洗牌。

银行作为与地产行业紧密相关的金融机构,自然也难以幸免。

在每次洗牌之后,英资和外资银行往往会趁机兼并不少华资银行,进一步巩固它们在香江金融市场的地位。

众多小型地产公司,也在这场风暴中摇摇欲坠,最终被大型地产商吞并。

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香江回归前。

使得香江的小型地产商几乎销声匿迹,四大华人家族则在这个过程中崛起,成为了香江地产界的巨头。

经过多次危机的冲击,香江本土的华资银行数量已经所剩无几。

这些银行虽然表面上仍然被视为华资企业,但实际上它们的股权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每一次危机,这些华资银行为了自保,都会引入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

外资趁机大量涌入并占据了大部分股权。

这种情况让张启明不得不深思,其中是否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阴谋?

前世,张启明站在局外,看不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现在谈亲身经历,感觉又有所不同。

张启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开始怀疑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

这很可能是英伦人与外资联手,对华资银行进行的一场有预谋的绞杀行动。

渣打银行超过七成的贷款都流向了房地产行业。

如果渣打银行仍然掌握在英伦人手中,那么即使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他们也有能力承担风险并进行兜底。

现在渣打银行已经落入了他手中,一旦房地产行情出现波动。

这将成为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给他带来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张启明想到这里,目光看向袁天樊身上,吩咐道:“袁总裁,渣打银行的贷款结构,地产占比太重。

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优化和调整。”

袁天樊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疑惑之色,不解地问道:

“董事长,渣打银行的地产贷款业务,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重要业务板块。

目前地产行情正处于火热阶段,这些贷款可都是非常优质的项目。

如果现在将它们打包出售的话,我们恐怕会损失不少利息收入。”

“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永远长盛不衰。

虽然现在地产行业看起来很火爆,但这并不代表它会一直如此。

有时候,及时止损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至于那点利息损失,根本算不了什么。

现在地产行情火热,我们的地产贷款业务也是优质资产。

出售头衔,也能大赚一笔。”

袁天樊听了张启明的话,心中虽然仍有些疑虑,但他也明白董事长的决定肯定有其深意。

于是,点了点头,应道:“好的,董事长!我明白了,我会按照您的指示去做的。”

在得到袁天樊的回应后,张启明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

记住,只保留部分大型地产商的贷款,其余的全部打包出售。”

袁天樊再次点头表示明白,暗道:看来之前香江传闻老板不喜欢地产业,果然是真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