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数第二只柜子,是我之前看过的、“观察者计划”的提案,再往右便是我之前想找的、蜂巢基地内部结构,以及各单元模块的运行方式、基础结构、维修须知之类的。
这部分我听秦玉林简单说过,虽然文件里的说明更加详细,但对我来说其实没什么用,所以我只简单扫了一眼,就继续往后面走了。
第四只文件柜里,又是“观察者计划”的相关文件,但这次不是什么提案,而是在“扰乱”的情况发生后,建议从第一阶段重新开始的补充修正。
具体的内容,和之前王强告诉我的差不多,就是“扰乱”的出现,让联合政府对“观察者计划”失去信心之类的,不过最后还是决定、重新进行第一阶段以验证信息。
稍微有些不同的是,文件里体现出的、当时的情况,比王强告诉我的还要恶劣,幸好有一位不知名的高人,用这份文件说服了联合政府,否则“观察者计划”早就停了。
是的,不知名的高人。
我把整份文件看了三遍,都没找到提交这份文件的人,甚至连那种“011”、“013”之类的编号都没有。
所以我不知道是谁救了“观察者计划”,但这个情况让我在无形之中、更加确信了那个的猜测——联合政府让我活到现在,可能不只是为了“观察者计划”。
思路到这,那些怪异的念头又不受控制的爬了出来,我只能咬牙强迫自己集中精力,然后去看最后那份文件转移注意。
第六只文件柜里,又是一份相当“古旧”的文件——它看起来不算旧,甚至没有明显的氧化痕迹,但它上面有一个2026年的日期。
这是一份“深空计划”的相关文件,而它的内容就是之前我想知道的、六座月球基地的运行方式。
是的,六座前哨基地是可以移动的。
文件中给出的设计理由,是需要在月球布设大量的观测点位。
但“深空计划”主要是进行中微子探测,需要超大质量的介质进行信号捕获,还需要经常性的进行维护和校正,才能保证探测数据的相对精确。
而这就意味着,直接建立观测站,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投入、并且会导致研究人员高度分散。
所以他们设计了这种移动基地——
以月球正面的静海为中心,先布设一个对角距离为100公里的六边形观测矩阵、也就是第一层的六个观测点位。
之后再以第一层矩阵向外辐射,每两层矩阵的间隔100公里,直到铺满六层、共计36个观测点位。
运行开始后,六座基地会以每小时1公里的速度,按照螺旋路径、也就是从第一层级的1号位移动至第二层级的2号位、再到第三层级的3号位向外侧移动。
只需66个地球日,六座前哨基地就能走遍36个点位、完成近80万平方公里的观测。
虽然听起来不像是效率最高的方案,但它的优点在于,利用移动基地作为超大质量介质的载体,所有设备和人员,都会随着基地一起移动。
如此一来,无论是基地内的设备、还是沿途布设的其他次级探测器,维护和校正起来都更加方便,而且研究人员相对集中,也便于探测数据的实时研究。
除此之外,这还利用了一种类似“三门难题”的策略,在不确定哪里可以捕获中微子时,动态覆盖在理论上是有概率提升事件率的。
当然,这只是文件中体现的理论和设计数据,实际执行的时候可能会有偏差——但我现在关注的不是这个。
“观察者计划”是不需要基地移动的,可是在“深空计划”的人员全体消失之后,这些基地依然还在移动着。